课程性质与定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713贵宾会检测线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含大珩班)、功能材料、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国家教育部设置材料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也是材料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本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本科生继续深造,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课程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它为学生加强基础、扩宽专业面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为后续专业课程以及培养将来从事材料科学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如何建立材料微观机制与宏观规律之间联系,探索和寻找复合人们要求的新材料或发现已知材料的新性能。
课程设计思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必须在学生掌握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句号课堂向问号课堂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2015-2019年课程组所在的课堂形成了以多媒体、网络课程为、雨课堂为主要手段, 以案例分析、动态吸引、静态提高和潜力开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能力为导向。该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实现建立材料的微观机制和宏观规律之间的联系;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和先进方法调研分析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制备、结构性能调控、检测和工艺等复杂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
课程沿革:“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历史悠久,它的前身为“硅酸盐物理化学”。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适应材料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材料学科的发展,与国际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接轨。基于“硅酸盐物理化学”的主要内容,合并了“结晶学与结晶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并结合本校材料类专业的办学特色,增加了能带理论的部分教学内容,开设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本课程2006年被评为长春理工大学优秀课,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 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2015年完成网络课程建设。当前,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环境和去水添金课程建设的大趋势下,本课程在前期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之上,适应新要求、迸发新动能、探索新举措、构筑新态势,2020年获批建设长春理工大学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